CFW服装设计网

上传作品

位置:CFW服装设计网 > 资讯 > 服装设计管理 > 授权收入超800万!与爱马仕等大牌合作的她因何“受宠”?

授权收入超800万!与爱马仕等大牌合作的她因何“受宠”?

慕容问分享 2020-06-17 7.3W阅读

核心提示:她是一位走在大街上毫不引人注目的藏族大妈,近年来,却频频成为国际品牌的“宠儿”。

已经60岁的杨华珍,很难让人把她和时尚、潮流挂上钩。

作为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华珍平常多穿着民族服装,素面朝天的脸颊上隐约可见“高原红”式的黑斑,笑起来一脸朴实、和蔼。她是一位走在大街上毫不引人注目的藏族大妈,近年来,却频频成为国际品牌的“宠儿”。

▲杨华珍

6年前,杨华珍应邀为著名化妆品牌植村秀设计洁颜油瓶身花纹,从此一发不可收,和星巴克、梵高博物馆、索菲亚家居等进行合作。今年,杨华珍的合作对象已变成爱马仕,她创作的藏族织绣、羌绣作品图案,将在对方的丝巾上华丽亮相。

从早年为国际大牌低附加值的代工,到如今价格不菲的艺术授权,杨华珍用十几年的时间完成了非遗传承人的“逆袭”,让曾经养在深山人不识的传统手工艺,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1

香港授权展上,爱马仕找上门来

1月6日,杨华珍再度前往香港(中国)国际授权展。这已是她第5次参加展览,每年都有斩获。这次,她带去了自己最新完成的5米刺绣长卷《莲花化生图》等作品,虽然只有12平方米的展位,但许多人驻足询问,这其中就包括了世界著名品牌爱马仕的代理商。

▲杨华珍为香港某珠宝品牌设计的胸针。

▲杨华珍为梵高博物馆文创香水设计的瓶身图案。

他们看中了杨华珍的这幅长卷和另一幅《十二月花》的羌绣作品。两幅作品兼顾了图案的繁复华丽和神秘气质,和爱马仕的丝巾风格颇为契合,双方很快签下艺术授权的合作协议。按照约定,品牌方取得杨华珍的授权后,将在丝巾上使用她创作的图案。今年下半年,这款带有中国风的丝巾将有望上市。

更早以前,杨华珍想不到自己的手艺如此值钱,她甚至都没有想过把织绣当成一门职业。

杨华珍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人。那里的藏羌同胞世代在大山里生存,上至年迈的阿妈、下至尚未出阁的年轻姑娘,都拥有一手出色的针线活儿。杨华珍从小耳濡目染,也爱上了穿针引线。6岁时,看到别的女孩有可爱的布娃娃,她回到家里把妈妈给大家准备过年做新衣的布料偷偷剪下一大块,给自己缝了一个布娃娃。杨华珍给这个娃娃绣了笑脸、穿上了衣服,甚至鞋子也做了出来。妈妈也因此看出来,这个家里唯一的女儿是块做手工的料。

年龄再大点的时候,衣服破了杨华珍会自己补。妈妈教她的一种专门补衣服的针法,小姑娘觉得太简单也不好看,自作主张把做袜垫的针法用过来,补好的衣服更好看,破口处也更结实。12岁的时候,小姑娘学会做鞋子。等到十五六岁时,她的一双巧手已在村子里小有名气。碰上有姐姐要出嫁,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请杨家小妹帮忙剪鞋样、画花。再大一点,杨华珍的手艺已经可以绣佛像。18岁那年,她绣了一幅四臂观音唐卡,被妈妈虔诚地挂在家里供奉。

那时,藏族的编织、羌族的刺绣这些在当地流传的手艺,已经完全难不倒杨华珍。妈妈夸她有悟性,懂得举一反三,未来可以当一个好绣娘。受此鼓励,杨华珍把更多闲暇时间投入这一爱好中。

上世纪80年代,年轻的杨华珍还远远没有想到可以靠这种手艺吃饭。作为当地为数不多的高中生,她很快学会了照相,在县城开了照相馆。“那时候,一般家庭根本买不起照相机,逢年过节甚至平时,照相馆的生意都好得不得了!”正是由于这段时间练出的摄影技术,当上世纪80年代末《阿坝日报》招聘记者时,杨华珍前往报考,顺利入职,成为了一名摄影记者。

地震重创家乡,她带姐妹“闯荡江湖”

让杨华珍重拾针线,源自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杨华珍刚刚从阿坝州州府马尔康乘客车前往成都采访,车辆恰好经过震中映秀。

▲从年轻时起,杨华珍就爱上了穿针引钱。

她所乘坐的大巴车上,有人突然惊讶出声,“前面那辆车开得才怪咧,怎么轮胎都离开地面了!”很快有人反应过来,“地震了!”他们的车正在经过岷江上的一座桥,司机加大马力冲过路桥,一车人惊魂未定时,后面就传来大桥垮塌的轰鸣声。

车里不能待了,大家下车开始四处躲避。有人被陡峭山崖上滚落的石头压住,山石垮塌扬起的尘埃让人看不到一米远。杨华珍出于摄影记者的职业敏感,一边逃命一边拍摄。在此后步行走出映秀的几天,一行7人,有5人躲过余震。

那时,杨华珍也给同行人交待了“后事”,“如果我死了,你们一定要帮我把相机带出去,实在不行把照片存储卡带出去也行!”当她终于逃出来,看到故乡满目疮痍,不禁感慨万千。她想,老天爷让自己捡回了一条命,也是应该做点什么的时候了!

杨华珍思来想去,“我不是有手艺、会针法吗?带领村子里的姐妹们做手工到景区卖,说不定是一条出路!”

当年8月,杨华珍带着18位住在临时板房里的姐妹,从阿坝前往成都。她们花800元租了房子,解决了落脚问题,然后买来各种针线,杨华珍负责设计,大家开始了生产自救。

这条道路坎坷又曲折。杨华珍当过记者,却不懂经营;一帮从山区到城里的姐妹,除了针线活拿手,甚至连过街的红绿灯都看不懂。当她们把藏羌风格浓郁的包包、挂饰绣好,才发现九寨沟、黄龙等景区还没重新开放,成都周边的景区更不知道如何去对接。那几个月,一大帮人就靠杨华珍3000多块钱的工资支撑。

就在杨华珍认为实在撑不下去打算散伙的时候,成都文殊坊打造非遗一条街,免费让杨华珍一行入驻。有了店面,她们精美的手工艺品终于开始渐渐被外界知晓,订单慢慢找上了门。

“很多人都笑我不像在做生意,像一个老中医,只懂坐在家里把脉!”杨华珍忆及当年,感慨万千。她们开店做生意,姐妹们计算的成本只有原材料和每天50元的人工费,还是顾客教她们要把水电费也算进去;卖产品没有发票给对方,同样是顾客提醒她们要注册公司、领取空白发票。

四川最有名的织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蜀绣。这种用精美丝线、上百种针法织出的绣品栩栩如生、巧夺天工。杨华珍和姐妹们的产品出来后,人们发现来自大山里的羌绣和藏族编织,也别有一种质朴的生命力:色彩浓烈,纹饰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羌绣成为灾后重建中对羌族文化抢救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很快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再后来,嘉绒藏族编织、挑花刺绣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华珍在汶川、成都等地通过“传承人+协会+公司+农村合作社”以及非遗进社区的传承模式,培训了3000多人,带动了三四百人居家就业。有需要大量手工刺绣的单子找上门,杨华珍就会给绣娘分发下去,“每年单是给绣娘发的工资就有几十万元。”2019年,家居品牌索非亚与杨华珍合作的桌旗、靠枕,就出自成都南宝山的羌族妇女之手。

从生产转型创意设计,非遗工匠的另一条出路

杨华珍重拾针线,初衷只是带家乡的姐妹自力更生。渐渐地,她发现中国传统手工艺所蕴含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韵味,越来越受当代人喜欢。

▲国内潮牌粉底液瓶身采用的《十二月花》图案,源自杨华珍对羌族文化的理解。

▲杨华珍为梵高博物馆设计的口红外观图案。

▲杨华珍为著名化妆品牌植村秀设计的洁颜油瓶身图案。(本版图片由杨华珍提供)

2014年,著名化妆品牌植村秀主动找上了门。

在此之前,也曾有国际品牌在发现羌绣之美后找上门来,让当地妇女在鞋子或者围巾上手工绣上美丽的图案。这种代工的附加值相当低,她们只能拿到手工这部分有限的酬劳,而因手工图案身价倍增的品牌,在宣传或者销售时,并不会出现绣娘的名字。

平时从不化妆的杨华珍,并没有听说过植村秀的名字。对方拿来两个空瓶,告诉她即将在2015年推出两款限量版洁颜油,希望杨华珍能给两个瓶子“穿一件民族特色的衣服”。如果合作成功,品牌会支付20万元人民币的设计费,并且还会按国际惯例在营业额中为她的知识产权提取一定比例的报酬。

这笔“巨款”让杨华珍颇为心动。她详细询问了洁颜油的原料成分,一瓶主要成分是绿茶,一瓶包含了8种植物,心里渐渐有了底。她给含有绿茶的洁颜油绘制了羌族茶花娇艳绽放的图案;另一瓶则在一根藤蔓上画了玉米、生姜等8种植物,妖娆且充满勃勃生机。

把手稿发给植村秀的设计师时,杨华珍详细解释了两款设计的创意:以茶花为主题,取名“生生不息”,因为茶尖常摘常新,采之不尽、用之不竭,茶花就是羌族人心中生命力的象征。一根藤上长8种植物的设计,则是因为藏羌人民信仰大自然,同根生出不同植物,恰有三生万物之意。

原以为手稿发给品牌设计师,对方会根据需求另行设计或修改,没想到一天以后,对方很快回复:就按手稿开始绣制。植村秀全球创意艺术总监打出角康后来表示,当他看到蕴含绚丽色彩和精细质地融合而成的羌绣稿,深受触动,“感受到一种永恒之美,坚信这种中国传统艺术会触动公众的心灵。”

杨华珍的这两款设计花了3天时间。她以为“3天就赚了20万元,这个生意太划算了”,没想到这款中国风的洁颜油大卖后,她还收到100多万元的产品提成。

一战成名,更多品牌主动找上门来。

2015年,美国连锁咖啡公司星巴克邀请杨华珍设计羌绣“星享卡”。听说星巴克是卖咖啡的,和中国人爱喝的茶一样都是饮品,于是,她在黑底的卡片上描绘了白色山茶花,风格简洁大气。

▲《五十六朵花》图案应用在不同品牌的产品设计中。

2017年10月,香港美发品牌Hair Coner购买了杨华珍的绣品《五十六朵花》,同时邀请她任包装图案主创设计师,为该品牌旗下的系列洗发水设计了产品外观,用56朵花象征着56个民族,以团花的形式展现出传统典雅的东方美,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

2019年,荷兰梵高博物馆在香港授权展上慕名而来。他们同样相中了《五十六朵花》,将这幅绣品上的花朵图案印在了香水瓶、唇膏、纸巾等文创品上。

这些年来,杨华珍合作过的品牌不下10家,艺术授权以及设计等合作的收入超过了800万元。

自创品牌,让传统手工艺绽放光华

在众多非遗传承人中,杨华珍凭什么能频频被大品牌相中?这个问题她也问过自己,后来想了想:“大概是我在传承手艺之外,对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

▲作为非遗传承人,杨华珍带动了汶川、成都等地三四百人居家就业。

杨华珍的很多作品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再度创作。广受青睐的《十二月花》,源自她对羌族文化的理解。“羌族文化中,有一种说法是,每一个月份有一朵不同的花代表,比如2月是樱花,3月是桃花。”杨华珍把12种花朵绣在了一幅作品上。《五十六朵花》的作品里,她让56朵花长在了同一根藤蔓上,既是“56个民族、56支花”的生动演绎,更有“56个民族同气连枝”的寓意。花朵是团花,也象征了和睦团圆。

▲爱马仕品牌看中的杨华珍的刺绣作品《莲花化生图》(局部),灵感来自敦煌壁画。

爱马仕看中的《莲花化生图》,灵感则来自敦煌壁画。在敦煌石窟里,杨华珍无意间看到了石窟顶部的莲花和飞天。莲花在藏传佛教中有修成正果的美好寓意,她查阅了相关文献和资料照片,再到唐卡中找寻内容和故事填充,最终有了自己理解中的“西方净土”。

“端着金碗碗却一点不动脑筋,还是有可能饿死。”杨华珍直言不讳,“我们传承的是祖先留下的东西,只有再度创作,代表的才是我们自己,传统手工艺的生命才会生生不息。”在最近几年和各大品牌的合作中,除了杨华珍的设计让人眼前一亮,她阐释的作品背后的深刻文化内涵,往往更让对方心动。

这显然对非遗传承人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但要把老手艺人的绝活学到手,还要不断开拓眼界,最后形成自己的想法,进行重新创作。”在即将开始的与爱马仕品牌的合作中,杨华珍并非把作品签约授权了事。未来,她还要与品牌方设计师一起拆分图案,一起设计产品,避免传统文化被误读。

“传统手工艺并非只有等待拯救的命。”杨华珍说,“它们可以通过生产走进生活,更能与时尚结合,用艺术为时尚赋值,提升审美品位和文化内涵;反之,时尚也能为传统工艺提升知名度,打开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从给品牌代工到创意授权,杨华珍一步步走来,对藏羌织绣也有了更长远的规划。“我已经注册了一个‘磨尔朵’的品牌,自己来做和藏羌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她直言,现在艺术授权的收入已够她安度晚年了,“但是,我要把这一行传下去,让跟着我的传承人和徒弟们有奔头,让更多的绣娘也能在我这里拿到订单、赚到钱。”

杨华珍对未来充满信心。当中国的消费者不再追求炫耀财富,开始对品位和美有了更多追求,杨华珍和她传承的传统工艺,也将拥有更广阔的出路。

(本文图片由杨华珍提供)

来源:中国民族报、中国封面

相关资讯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CFW服装设计”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CFW服装设计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CFW服装设计” 以及“作者姓名”,不得对本网站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站注明“来源:xxx(非CFW服装设计)”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网站与机构,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移动应用
扫描关注art微信 art移动版 服装人APP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