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小程序打开
核心提示:向来爱在舆论中心转悠的时尚品牌巴黎世家,又摊上事了!
向来爱在舆论中心转悠的时尚品牌巴黎世家,又摊上事了!
最近,国内外社交平台掀起一场'boycottbalenciaga'——抵制巴黎世家运动。
抵制声是从巴黎世家为“Holiday Campaign”系列发布广告后开始的。
宣传照中的儿童模特手拿穿有捆绑、束缚道具的小熊,这些照片被认为是在“性化儿童”。
随后,另一则巴黎世家手提包广告似乎印证了网友的猜想。
广告宣传片中,手提包上叠放的文件提到了最高法院的一项裁决——支持将儿童性虐待图像定为犯罪的法律。
文件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当它跟上文宣传照的猜想联系在一起,等于从侧面证实“Holiday Campaign”系列广告就是性化儿童。
看到这些安插的元素,不少人认为巴黎世家是在宣扬儿童色情,品牌的道德及意图被质疑,巴黎世家因此在国外社交平台遭到广泛抵制。
巴黎世家一直以来的合作伙伴Kim Kardashian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同样关注此次事件。
她连发多条Twitter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她表示“目前正在重新评估与品牌的关系”以及“希望这种情况不再发生”。
对于此事,综合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也接连进行报道,舆论对巴黎世家的讨伐声越来越大,但巴黎世家的行动却非常让人失望。
首先,他们在ins上限制网友评论,并且只在限时动态上发表了道歉。
看到网友们对这则不走心的道歉嗤之以鼻,巴黎世家又不得不在ins上发表声明,这也是其账号上唯一一篇帖子。
巴黎世家表示:我们强烈谴责虐待儿童,我们从来没有打算把虐待儿童纳入我们的故事。这两个独立的广告活动反映了巴黎世家为之负责的一系列严重错误。
对于这样的道歉,网友依然不买账。虽然巴黎世家已全平台下架相关宣传物料,但它似乎还在“甩锅”。
官方称入镜的争议物品“未经公司允许”,并正在对参加广告制作的各方采取法律行动,这无疑把锅甩给了第三方和摄影师。
摄影师Gabriele Galimberti首当其冲,他在声明中说到自己收到了“成千上万”的人身威胁。他的手机、Instagram和Twitter账户,以及通过电子邮件收到了数千条信息,内容包括“恋童癖,你必须去死”和“你是个变态的变态”。
摄影师不得不发表声明,称出镜产品和模特的决定权不在自己,他只是负责选择光线并按照个人风格拍照。
“我无权评论巴黎世家的选择,但我必须强调的是,无论如何,我都无权选择产品、模特或它们的组合。作为一名摄影师,我只被要求点亮给定的场景,并按照我的标志性风格拍摄。”
这些年来,巴黎世家频频靠搞怪来蹭热度,品牌营销需要在内容形式上“整活”无可厚非,但这次把触角伸到儿童色情就不能让人睁一只眼了。
作为一个知名奢侈品品牌,一个作品的上线要经历特别多的步骤,前期准备、脚本规划、品牌确认、制作准备会、拍摄、审核、上线……但这么多环节里,却没有人发现不对劲。
儿童的世界应该是单纯且美好的,不管任何时候,儿童都不应该成为品牌们的营销工具,特别是其中还掺杂了色情以及恐怖的内容。不管再怎么博眼球,都不能越过“保护儿童”这条底线。请问巴黎世家,作为时装品牌创新的底线在哪里?
对于巴黎世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绝不是一则道歉就可以抵消的。这些照片暗含了:对儿童群体的攻击、某种癖好的表达、政治立场的暗示……
“人类的语言和品牌声明会撒谎,但行为和作品不会。”
或许有人觉得,这类内容毒性真的能有那么强?实际上,很多危害就在我们身边潜伏着,心理咨询师六日曾说:“儿童会比成人,更沉浸式地观察他们衣物的图案和细节。此外,他们正处在求知欲特别强烈的时期。”
如果家长对此予以忽视,让小孩子被这些图案、照片潜移默化地荼毒,日积月累,等到家长们意识到事情不妙时,往往就太晚了。
儿童成长快速,童装产品必将成为服装领域的一块大蛋糕。巴黎世家或许是想想牢牢把握住这一块蛋糕,可它既讲错了故事,也辜负了消费者。
品牌营销需要在内容形式上进行创新,但这种创新需要与受众群体在文化观念上的同频共振。在获得商业价值的同时创造社会价值,是每个品牌应该肩负的责任。
来源:新浪时尚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CFW服装设计”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CFW服装设计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CFW服装设计” 以及“作者姓名”,不得对本网站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站注明“来源:xxx(非CFW服装设计)”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网站与机构,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