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W服装设计网

上传作品

位置:CFW服装设计网 > 资讯 > 服装服装设计 > 中国的四大名绣

中国的四大名绣

赵冬分享 2016-05-14 4.4W阅读

核心提示: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被世人誉为"衣冠王朝"。中华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服饰文化。人们常常利用刺绣来装饰衣、裙、衾、枕等成活用品,美化生活,创造美的世界。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被世人誉为"衣冠王朝"。中华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服饰文化。人们常常利用刺绣来装饰衣、裙、衾、枕等成活用品,美化生活,创造美的世界。  中国的刺绣源远流长,在世界服饰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中颇有影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百花园中瑰丽多姿的一朵越开越艳丽的奇葩。在刺绣行业中,苏绣、湘绣、蜀绣、粤绣是中国的四大名绣,享誉国内外。此外,还有京绣、瓯绣、顾绣、苗绣、卡绣、榕绣、汉绣、发绣、机绣、绒绣、剪绒绣、抽纱刺绣等等,都自成一派,使中国古老的刺绣业繁荣似锦,大放异彩。  中国刺绣的起源  中国刺绣起源于3000多年前,传说古代苏州有一位聪颖漂亮的姑娘,在结婚前正在赶制一件新嫁妆,在制作过程中不小心在衣襟上戳了一个洞。她急中生智用彩绒绣了一朵小花,不仅将破洞掩盖住,而且还显得格外漂亮,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首次启发,聪明的苏州人从此就开始喜欢穿绣花衣服了。根据西汉刘向所撰的《说苑》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吴人就开始把刺绣工艺应用于美化生活。到了三国时期,苏绣已发展到较高水平,据说三国时期的赵夫人利用自己既能画又能绣的特长,为孙权作的一幅"画绣",被时人堪称"针绝",从而赵夫人便成为"画绣"的鼻祖。  中国的四大名绣-湘绣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是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吸取了苏绣和广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早在战国时期,湘绣就已有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和娴熟的技艺。从1958年在长沙楚墓中发现的龙凤图案绣品来看,是在极细密的丝绢上运用连环针刺绣而成的,其针脚整齐、绣工精细,图案生动活泼令人赞叹不已。而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发掘的西汉墓中,出土的湘绣制品有41件刺绣衣物和一幅装饰内棺的铺绒绣锦,绣品采用的图案有10余种,绣线均为未加捻的彩色散丝,色相多达18种。在刺绣的针法上,则采用了连环针、齐针(或平针)、接针和打子针等多种针法,使绣品产生针脚整齐,线条洒脱而丰富,图案多样的特点。而且这些绣品的绣工是非常娴熟的,具有很扎实的功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汉时期的湘绣工艺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到了清朝,湘绣已遍及湖南广大城乡,处处可见"母友相传,邻亲相授"的传艺学艺生动场面,特别是长沙一带,湘绣成为家家户户的农村副业,农村妇女在劳作之余,不仅用绣针和彩线来美化生活,而且开始把绣花作为谋生的手段。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短短10多年间,在长沙一带新设立的湘绣绣庄就达40多家,大大推动了湘绣的刺绣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表现手段不断丰富,逐步形成了湘绣的流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到了20世纪上半叶,湘绣的艺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表现手段更加丰富而细腻,名家名作不断涌现,湘绣人物"惟妙惟肖";而写意山水,则更是"色簪花,迹灭针绒"。这些"绝针"之作均出自于湘绣艺人的"神手",曾名噪一时,受到国内外人士的赞誉。  湘绣的"绝招"要数20世纪下半叶的双面全异绣,设计的巧妙和针法的变化二者结合得惟妙惟肖,使湘绣技艺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绣工可以在同一底料的正反面刺绣着画面、色彩、针法都不相同的绣品,这是刺绣技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例如,一幅《狮虎》座屏绣品德一面是一只仰天长啸的上山虎,而另一面是一只低手夜行的下山狮,一上一下,正面的虎头转到反面变成了狮尾,两面的形象迥然不同,令人瞠目。又如湘绣艺人采用传统的掺针、平针、游针等针法,绣制的《花木兰》绣屏。在绣品的一面是女扮男装,全衣铁甲的花木兰的威武形象,生动地体现了"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的诗意;而在绣品的另一面却是花木兰脱去战时袍,又着女儿装的闺秀模样。活生生地再现了花木兰"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喜悦情境。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十分简要地概括出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凯旋而归的动人故事内容,将诗情画意融为一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在这幅绣屏中,艺人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掺针、平针、游针等手法,运用高超的技艺着意刺绣,使花木兰这位英雄人物的形象呼之欲出,跃然于绣屏上,除了令人叹服之外,更是回味无穷。因此,双面全异绣使湘绣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这也是湘绣在刺绣中形成独树一帜的流派。|||中国的四大名绣-粤绣  粤绣是广东刺绣艺术的总称,它包括以广州为中心的"广绣"和以潮州为代表的"潮绣"两大流派。刺绣历史浦远,其技艺精湛,构图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绒平整光亮,文理清晰,绒条洒脱,金银垫绒立体感强,绣工娴熟,绣品富丽堂皇等独特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也可从苏鹗所撰的《杜阳杂篇》中是这样描述广绣的精湛技艺的:"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更善作飞仙,盖以丝一钩分为三股,染成五色,结为金盖玉重,其中有十洲三岛,天人玉女,台殿麟凤之象,而执幢捧节童子,亦不啻千数,其盖阔一丈,称无三两煎灵香台之则,坚韧不断。唐顺宗皇帝嘉其工谓之神姑……"。  在唐代至五代十国期间,由于广州属于边疆地区未受到战乱的影响,刺绣与农业、手工业一样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宋代至明代粤绣的技艺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清朝乾隆年间,广州已设立绣行,在广州和潮州等地也广设绣庄、绣坊,粤绣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解放后,在双百方针的推动下,名家名作不断涌现。  随着粤绣的繁荣,粤绣的品种也越来越多,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中高级绣品主要有条幅、挂屏、台屏等,一般绣品则涵盖了日常生活用品的各个方面,如刺绣画片、金银绒挂裙、被面、枕套、床楣、靠垫、批巾、头巾、各种绣衣、绣鞋、绣袋、戏剧服装、帐衽、台帷等等,也有部分观赏绣品,如《晨曦》、《百鸟朝凤》、《九龙屏风》、《吹萧引凤》等佳作。粤绣的题材也比较广泛,包括人物、动物、花鸟、龙凤、山水河川、器皿和各种图案等,其中百鸟朝凤、龙凤、博古则是最具传统特色的题材。   粤绣包括"广绣"和"潮绣"两大流派,因而其针法也因其流派的不同而不尽相同。"广绣"的针法主要有7大类30余种,包括直扭针、捆咬针、续插针、辅助针、编绣、饶绣、变体绣等以及广州钉金绣中的平绣、织锦绣、饶绣、凸绣、贴花绣等6大类10余种针法。而"潮绣"则有二针龙麟转针、旋针、过桥针、凹针绣、垫筑绣等60多种钉金针法以及40余种绒绣针法,同时,艺人还运用了折绣、插绣、金银勾勒、棕丝勾勒等多种技巧,使"潮绣"在 "绣、钉、垫、贴、拼、缀"等技艺上更趋完善,产生"平、浮、突、活"的艺术效果。粤绣除采用丰富而多变的针法外,在创作设计方面还注重主意,善于把寓意吉祥和美好的愿望融入绣品中。在创作方法上采用了源于生活而又重视传统,不满足于现实的描绘而追求着更为美好的理想,与此同时,还善于涉取绘画和民间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长处,使绣品的构图饱满,繁而不乱,针步均匀,光亮平整,纹理清晰分明,物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充分地体现了粤绣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 中国的四大名绣-其他流派  除了四大名绣之外,在中国还出现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刺绣流派。例如:顾绣是指代表顾名世一家的刺绣技法和风格的刺绣品。顾名世系明嘉靖时人,住上海九亩地的"露香园",其孙熄韩希孟能画善绣,摹绣古今古画,尤为神妙。后代继承此种绣法,并收徒传艺,专门刺绣各种花鸟走兽的画幅、册页、手卷等陈设品,对后来的陈设性的刺绣影响很大。瓯绣是指浙江温州生产的刺绣品,因温州位于瓯江之滨,故名。瓯绣的特色为构图精炼,纹理分明,绣面光滑适目。苗绣是指我国苗族妇女的刺绣品,一般应用在袖口、袖套、衣领、后肩、裤脚、裙腰、头巾、腿套等处,大多采用几何纹样,具有花纹布置严密,色彩对比强烈,浓厚的地方特色。绒绣原产于山东烟台,是用彩维绒在特制的网眼麻布上进行绣制的绣品,分陈设品和日用品两大类,是20世纪50年代后新兴的工艺美术。现在上海成为主要产地。在绣制中可自行拼色,其特点是善于表现油画、国画、彩色摄影等艺术效果,色彩丰富,层次清晰,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机绣原产于河北邯郸,是用缝纫机操作代替手工的刺绣品。现在,北京、山东、江苏、湖南、广东、黑龙江、上海等地也普遍发展了机绣,其绣品有枕套、台布、靠垫、被单等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国画人物、山水等绣品。在技艺方面,除了原来的打子绣、包梗绣、挖绣、仿手绣、包针绣、长针绣、挖手绣等外,还创造了大打子绣、包绒绣、被针绣、包针破绣等新针法。除此之外,还有卡绣(河南开封)、榕绣(福建福州)、汉绣(湖北武汉)、发绣(江苏)、剪绒绣(福建泉州)和抽纱绣(广西、湖北、浙江)等。
|||

相关资讯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CFW服装设计”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CFW服装设计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CFW服装设计” 以及“作者姓名”,不得对本网站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站注明“来源:xxx(非CFW服装设计)”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网站与机构,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移动应用
扫描关注art微信 art移动版 服装人APP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