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小程序打开
核心提示:在旗袍的工艺里,少不了浆糊的身影。浆糊为何物?《 现代汉语字典 》里的解释是:面粉或淀粉加水熬制为糊状即为浆糊。
在旗袍的工艺里,少不了浆糊的身影。浆糊为何物?《 现代汉语字典 》里的解释是:面粉或淀粉加水熬制为糊状即为浆糊。
浆糊在中式服装里使用面广,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时候:
1、用于硬化布料,使得薄软面料便于手工处理。
2、定型、固定。
3、粘合。
本文主要就浆糊的制作,以及如何给布料上浆作简要说明,如有不妥之处,希望大家指正。
浆糊可以自制,当然也可以购买文具店现成的,但从实践经验看自制的浆糊体现出更大的优势。
那么如何自制浆糊呢?不同于纳千层底时用锅煮的办法,通常旗袍所用浆糊都是用热水直接冲泡。
一般而言面粉与水的比例在1:1.5左右,应该注意的是此处用的面粉是低筋面粉(千万不要选择高筋面粉哦!如面包粉),水选择70-80℃的滚水。
另外还要加一样非常重要的物质-----明矾,它的作用有两点:1.明矾具有强大的吸水能力,可以帮助浆糊达到稠度。2.明矾有防虫作用。由于浆糊是面粉制作,完全是食品级的,旗袍做好后存放时候,若没有明矾的作用,会出现虫咬和霉点。至于用量小调羹一半即可。
冲浆糊▲
将面粉和明矾充分混合后,开始冲开水。注意的是,水要缓慢的添加,可以形容为一滴一滴加,不要让面粉结块,有硬疙瘩。
此时应该按照同一方向反复搅拌▲
搅拌至浆糊呈螺纹状,且可以保持一段时间▲
理想的浆糊是烫到八分熟(其实我也没概念),一般是看有一定的透明度,不起疙瘩没颗粒,有一定稠度(如上图)。太厚了刮后浆糊层易断裂,且布料不宜折叠;太薄了,浆糊极易渗到布料表面。尤其是做盘扣影像,做滚条的时候,12/16姆米的真丝正面如果渗浆,美观度会大有影响。
当天的浆糊没有用完,可放入冰箱冷藏,再次拿出若表面干硬,可适当喷水,化开后继续使用。
做完了浆糊,当然就要进行最重要的步骤:如何给布料上浆。
平时我们所看到的高级旗袍上的滚边,盘扣都饱满立体,而制作这些的原始布料往往都是极为柔软的真丝软缎,如何实现由软变硬?给布料上浆就是其中的奥秘。
准备好打好的浆糊和一把刮浆刀▲
刮浆刀或者叫做浆刀(上图碗中的工具) ,这是上浆时不可缺少的利器。
但是关于这把神器,心里全是苦!!!由于目前这种工具已经少有人用,市面上已经绝迹。如何获得?要么去古玩市场淘。
要么自己动手,拿竹尺削。▲
笔者小作,刀刨砂纸磨▲
两侧都要开锋,磨薄,这样在刮浆的时候浆糊才能薄而均匀。至于刮浆刀的材料,经过尝试,建议选择竹片,刮得时候有韧性,且不易损坏布料。而金属较硬,好处在于耐用。
接下来介绍一下上浆:选择45°正斜的布
刮浆的方向一定要沿着布纹的方向,即和直角边务必平行。▲
刮浆刀上刮取一定量的浆糊,在手掌上再次调和均匀,均匀的刮取长条的一条浆糊抹在布料上。长度在4寸左右。因为传统的滚边是2寸宽的滚布,即4条一起裁的。一次性刮4寸即兼顾了一次刮得最适长度,又防止浆糊在同一条滚条上有断裂接口。
继续第二道刮浆,起点要高于第一道。▲
其实这么刮是非主流的▲
注意:一条浆道在处理过程中,随着浆糊的量不断减少,浆糊刀与布面的角度要从最初的80°,逐渐向10°左右过渡。
刮完整块布后,等待自然阴干后。要对布料进行抻拉,使得其恢复原来的弹性。
图1是按斜纹方向拉,图2是与其垂直方向恢复原样▲
布料刮浆后对于刚上手的童鞋们会有很多问题出现。
比如布料浆过以后硬的过头了,这就往往是因为大家选用了文具店的浆糊,这种浆糊由于是化工调的,黏度大,会极大增加硬度,给制作带来不便。所以文章开头就罗列了其与自制浆糊的优劣对比,建议大家尽量自己调制。还有一点就是自己调浆糊的时候,浆糊太浓了,可以通过加一点点水来解决。同时新手刮浆,也很容易把浆层抹的过厚,这个时候可以在刮完浆后用手抹,或者用银行卡在刮一次,去除多余的浆糊。
那如果浆糊水太多,太稀薄的话,会更讨厌,尤其是布料很薄的话,反面上完浆,结果翻过来,正面全部是一块一块的浆斑。
图中白点,其实如图这个还算白的比较轻微的▲
这个时候如果渗的不多的话可以用指甲或者竹尺反复刮几下,基本可以去除,那如果有大块的浆渍的话,那只能呵呵了,别怕,从头再来!当然刮浆时候浆道之间的交界线在干后有浅浅的印痕,这个无关紧要,随着技术的深入可以变得不明显。
处理完的布就会有了和从前完全不一样的手感。滚边条,嵌线条,盘扣条,反正旗袍里的条子就都有着落了。
盘扣的制作最重要最基础的就是给布料上浆(香港历史博物馆)▲
来源:定海那些事儿
旗袍的滚边有多种,根据面料款式的不同,在制作中选用不一样的滚边设计,可展现出旗袍不同的韵味。今天就先介绍其中一种滚边方式:宽滚边+芽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