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小程序打开
核心提示:中国丝绸博物馆(国丝馆)年度大展“神机妙算:世界织机与织造艺术”在昨晚(5月30日)正式开幕。
中国丝绸博物馆(国丝馆)年度大展“神机妙算:世界织机与织造艺术”在昨晚(5月30日)正式开幕。与一般展览不同,这场特别的织机展展示的除了各式各样的织机以外,在昨晚的开幕首夜,几乎每一台织机前都或坐或立着一位织造高手——他们来自全球各地,脚踩织机、手抚织锦,全神贯注的姿态让观众也忍不住为之着迷。
这场国丝馆联合世界范围内的织机专家和专业机构举办的、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织机展览早在开展前就让观众期待不已。展览按照空间分设了中国、东亚、中南半岛、东南亚岛屿、南亚大陆、中亚及西亚、欧洲、南美洲、非洲九大板块,并特设贾卡织机板块,通过50多台种类各异的织机以及丰富多样的织物,展示织机的技术变革以及在当地的习俗和传统背景下的织造实践。
这次的主题“神机妙算”,“机”指的是“织机”,“算”指的就是织造程序。“从2015年的‘丝路之绸’展、2016年的‘锦绣世界’展到2017年的‘古道新知’展、如今的‘神机妙算’展,我们慢慢将目光从商品、物品转移到技术、内容上。”
——国丝馆馆长 赵丰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复制过程中84片纹综错综复杂
成都老官山出土的汉代蜀锦提花织机作为“神机妙算——世界织机与织造艺术”展中的明星展项亮相。早在开展之前,国丝馆发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即依据老官山出土的186号织机复原的织机,成功复制出了汉代最为著名的“五星出东方”织锦。
2015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新疆自治区文物局委托中国丝绸博物馆进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的复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中国丝绸博物馆正式开始了对五星锦的复制。
2017年1月,中国丝绸博物馆罗群和刘剑等技术人员前往新疆对五星出东方护膊进行了织物信息采集和分析检测。此后的关键就是设定完整的复制目标。赵丰再次对五星锦的织物图案及其上文字进行了研究,经过对此前研究资料及海内外相关出土文物的比对研究,最终确定图案及文字还原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誅南羌四夷服單于降與天無極”。团队主要技术成员罗群和龙博据此绘制了意匠图。
中国丝绸博物馆根据四川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汉代提花机模型复原的织机进行五星锦的复制。2017年2月,罗群率领其团队开始进行上机的穿综及织造工作。10470根经线,84片花综,2片地综,历经1年多的时间完成了错综复杂、丝丝入筘的穿综工作。复杂的穿综工作结束后,进行织造,最终成功复制出五星锦。
国丝馆罗群研究员正在织造五星锦
在用老官山汉墓出土的汉代提花织机原理完成五星锦的复制工作中,团队对多综机装造的局限性以及植物染料与传统染色工艺等方面有了更多的体会。五星锦的复制工作,技术难点在于织机设计、装造设计。一个人独立操作的多综织机织出经锦,国内外尚无先例。在织造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一是提花开口的清晰程度;二是综片总数有86片,如何解决综片轻薄与其强度之间的矛盾;三是总经线数达一万多根,经线密度大的问题。罗群与技术部主任汪自强、成员龙博,以及穿经、织造技术人员积极协商,逐一解决了各种难题,最终完成了五星锦的复制。
汉代蜀锦的五色经线
五星锦的成功复制是对尼雅出土的织物研究的极大促进,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有重要的贡献。五星锦的复制与老官山汉代织机模型结合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制研究,而是一项很复杂的研究工程。习总书记要求文物要“活”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要对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等真正的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五星锦复制工作就是对文物的科学价值的深入挖掘。
复制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局部
汉代蜀锦织造技术很早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成都老官山西汉织机模型发现以前,我们只能从文献或者出土的少量织锦残片一窥汉代蜀锦的面貌。这次在国丝馆“神机妙算”上亮相的,以老官山汉墓出土的提花织机模型制作的能够织造五星锦的蜀锦提花织机,以及由此研究编制的织锦工艺,让我们能够能全面了解到从丝线排布到蜀锦织造的繁复过程,也让世界惊叹于汉代蜀地织工精湛的技术和高超的智慧。
来源:成都博物馆
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是我国创办第一家纺织机械制造厂的先驱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民族棉纺织业获得了发展空间,并取得了较丰厚的利润。 在这个前提下,各民族资本纱厂纷纷添置机器,建造新厂,
常用的服装梭织面料是织机以投梭的形式,将纱线通过经、纬向的交错而组成,其组织一般有平纹、斜纹和缎纹三大类以及它们的变化组织(近代也由于无梭织机的应用,此类面料的织造不用投梭形式,但面料仍归梭织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