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小程序打开
核心提示:本次秀场发布以“多模态”为主题,意在从多态、融合与共生的角度出发,将毕业生的“模态信息”进行识别、交流、转换与重组,以展现毕业个体的多态风貌以及团体的融合与力量。
多模态 | MULTIMODAL STATE
本次秀场发布以“多模态”为主题,意在从多态、融合与共生的角度出发,将毕业生的“模态信息”进行识别、交流、转换与重组,以展现毕业个体的多态风貌以及团体的融合与力量。
时装设计方向建立20年|2002-2022
2022年,正值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时装设计专业方向建立20周年,学校积极投入大学生时装周的准备工作,携手18位本硕毕业生,及过去20年自主创立品牌的毕业生共同亮相,作为20周年的纪念。
“20年,时光苒苒,岁月如梭。时装设计专业从2002年创建到今天,一晃已经二十年,我们已经有16届毕业生。应邀借此机会讲两句感言:
在此,我第一个想说的是感谢!一是感谢那些先后陪伴着走过来的同事们。感谢那些曾经作为外援来我院上过课的课程教师;感谢那些伴随同学们成长的校内教师;感谢现在还为专业创立二十周年操劳的同事们。二是感谢在校就读和已经毕业的同学们。感谢在学习期间刻苦认真的学子们;感谢那些毕业以后依然努力奋斗的弟子们;教学相长,你们也让老师学到了很多。三是更感谢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支持和鼓励!感谢您们在开创之初的帮助和指引,感谢您们在教改中付出的艰辛,感谢您们一直以来的引领。
第二个想说的是祝福!一是祝福我们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有更多的一流学科!因为已经有更多年轻人汇聚在我们的教学大楼,有更多优秀教师人才走进我们的课堂;二是祝福我们的教师们团队取得更大的成绩!因为他们是热情、善良、持续奉献,并有着较高教学水平的老师;三是祝福我们的毕业生前程似锦!因为陆续毕业的学长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成果,用他们的不懈努力为学校带来了荣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相信你们一定拥有光明的未来。
最后,祝贺同学们毕业!祝愿老师们幸福!祝福大家安康!”
—— 吕越(时装设计专业创建人,教授,硕博导师)
2022届本科生毕业作品
刘奕淳|《旧衣重塑 Replace For New!》
导师:李宁、余一萌、景斯阳
旧衣重塑 Replace For New!是针对当下和近未来已有的旧衣回收再利用体系而设想的创新设计,利用快时尚产生的大量旧衣资源(目前主打羊毛旧衣),直面个人需求进行回收和再利用。品牌于今年6月推出第一个概念服装系列《The Ghosts Behind The Fashion Industry》。
郑萌泽|《生命原力 Living Force》
导师:余一萌、王成良、李世奇
时尚多维化、去中心化、数字化是作者对未来时尚的一个非线性预测。将人类文明与技术发展向后展望三百年,“衣”的属性在技术更迭之下不断演化,衣之于人体的关系可能将脱离于物之于人,由此呈现未来衣三阶段:智能——穿戴的功能化极致;共生——基因改造寄生于人体,衣成为人体一部分;独立——”衣“脱离人存在,自发运动。
郭易卓 |《气适万形》
导师:余一萌、景斯阳、张欣荣
“气适万形”取自《列子·天瑞注》:“一气之变,所适万形。”空气是人类身边唾手可得却常被忽视的材料,对空间形态起着重要作用。在疫情肆虐、气候变化的今天,未来会有怎样的“呼吸”形式?作品围绕身体延伸设计,在响应式面料研究中借用建筑中的“气承式膜结构”和“可动表皮”等技术,探索服装的动态变化。
王一如|《混乱综合体 Mycelium》
导师:谢梦荻、强勇、余一萌
人是与特定的他人相关的生活角色的总和,组成关系同时也由关系组成。正如菌丝勾连缠绕在一起,构成结构的同时也由结构构成,不同的结构组合将带来性能的转变。我通过材料实验的发展和服装形态语言的探索产出一系列服装设计作品,以此刻为出发点,是面向未来材料关系的一次探索。
李雪丹|《192小时游猎计划》
导师:吕越、谢梦荻、王捷
《192小时游猎计划》作品构建新世界:4½第51区,192小时是矿工工作时间,作品构建新的等级,突破三维关系。根据地心空洞学说和后人类第四维度设计时间胶囊,设定矿洞是进入地心的入口也是作为作品的世界入口。在作品的世界里存在不同维度等级的人自然人、生物人、未来人。
史儒|《表里:气息的追寻》
导师:强勇、李玉峰、王捷
皮肤包裹着人,就像人类心底里蕴藏着的情感与情绪,我想通过表层皮肤的气味去触及里层的情绪。我将气味贴合到人的身上,而服装就像自我内里的表述,是情绪具象化的自我表达的铠甲。我将虚拟的服装与具象的服装结合,期望可以把自我探寻过程中的崎岖与经历化为舞蹈、挣扎与释放。
李佳铭|《未来时尚产业链设计:算法干预与数字生成》
导师:余一萌、吕越、陈小文
以产业链在设计生产周期长,难以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问题为锚点,通过算法生成的款型,并结合数字技术生成的立体肌理,利用3D打印进行分布式制造。由此打造了一套由算法生产款型,以3D打印完成分布式制造的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设计生产的周期,并通过算法生成款型与数字生成肌理,实现用户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戴楚滢|《定格Freeze-frame》
导师:李宁、余一萌、林彤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自媒体兴起,影像的重要性在当代社会中愈加凸显,各种社交媒体上面铺天盖地充斥着无数人拍摄的无数影像,我们透过屏幕和镜头去看世界,作品从影像的视角来对社交媒体时代下的服装进行定格重构,给予服装新的视觉效果,希望借此缓解过度消费和垃圾式影像的堆叠,对当下的影像泛滥和时尚浪费现象进行反思。
李元白|《成人礼Evolution of Uniforms》
导师:李宁、余一萌、石韵媛
在青少年发展时期,着装对他们的行为规范,心理健康以及生活审美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品选用经典的蓝白运动服为基础,结合各种制服、流行服装,创作了以身心成长,自我塑造主题的系列时装,意在表达从学生时代开始,服饰与人相互塑造的关系。
田洲畅|《零区域Zero Area》
导师:余一萌、吕越、刘治治
追溯上世纪50年代欧洲战后当代艺术家团体——零派,贯彻对时代更迭下多元男性气质的探索,回归个体内心深层构造,一群具有敏锐感知的先锋男性开始了自我个性化体系构建。力量感迸发的超脱结构浸润于多重灰色调,单线条以算法构建体积意指自由边界无限扩张。零,隐喻沉默区域中的个性涌动,归于零,隐于无限。
初日新 |《女性身材重塑计划Remodeling the Feminine Silhouette》
导师:李宁、李世奇、薛天宠
后疫情时代,健康成为主题,全民运动健体日常化。设计围绕健康体态与时尚的关联性展开,将时尚与日常进行语言转换,为消费者塑造轻松应对不同场合的休闲化运动服装。设计理念融合中国十二地支-“卯”,卯属木,意为清晨之时,万物生息,阳气升,天清明。喻示后疫情时代人们生活方式的全新转变。
詹亦可|《目光Gaze》
导师:余一萌、李宁、石韵媛
青春期开始初次正视自己的女性身份与特征是一个混沌迷茫的过程。处在这个敏感模糊的阶段,他人的目光束缚着身体的表达。以青春期经历为切入点,通过“舞蹈”来感受女性身上天然的柔美与力量并存,探讨运动、身体与服装之间的联系。以重塑非主流审美下的“新”身体廓形以及正视裸露来传达自信、回应“目光”。
孙伊宁|《SELF LOVE》
导师:强勇、李宁、刘治治
该系列服装通过黑白两种颜色形成相对鲜明的视觉冲击,将婚纱和西服元素同时呈现在同一套服装中,表达女性可以拥有独立的个性和多重身份,同时可以基于社会和家庭演绎出更多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能性。
李昕蓓|《释放POUR UP》
导师:余一萌、李宁、林彤
数字时代的今天女性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身份多元化、流动化的同时承担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创作以职业场合为背景,围绕女性身份流动带来的压力展开,试图让女性可以更好的进行身份流动并探讨职业着装的可能性。
米娅|《建·筑时装Build to Fashion》
导师:谢梦荻、李宁、吕越
受阿尔及利亚建筑启发的时尚-从小在我的印象中就觉得纪念碑,大清真寺即高大宏伟又美观大方,传统的"La Casbah"古老,神秘,这种感觉一直影响到我的设计,室内装修也别有特色。所以我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我国的建筑和室内装饰,把建筑的外形作为服装外形的设计,把室内装修图案和颜色作为服装上的装饰。
李嘉强|《The stepford wives》
导师:李宁、谢梦荻、刘治治
电影《复制娇妻》(the stepford wives)通过一个离奇故事揭示出现代女性在职场与家庭中的双重困境。通过对电影中的时代背景,服装造型进行分析研究,摄取其中的电影元素,完成了带有典型时代造型及符号寓意式的女装系列设计。借此希望可以更多关注与思考当代女性所处困境,并寻求社会共同完成的解决方案。
2022届研究生毕业作品
虚拟人元徕 |《衍生》
导师:吕越、宋协伟
设计是基于人们需求基础上的衍生,AI架构下,立足于多维度时装设计的思考和计算机的技术演化,迭代出变化多种式样的服饰。为探索新的可能性的实验性作品。
郑程元 |《文》
导师:吕越、李宁、强勇
汉字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瑰宝,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浪漫,传承与创造,璀璨与时尚。《文》以汉字之象,制以服装。以汉字“春乐贵富福寿喜”的“音形意象”进行模件化分解与服装语言解构。“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文”与“服”是文明的传承见证,字中有意,服中有象,以服装演绎文字,承载喜悦,以文乐衣。
20年间毕业生自创品牌
于惋宁 | EVENING
苏仁莉 | RENLI SU
程澄 | CHENG CHENG
兰天 | MOHANYUN
赵佳蓉·阎思慧 | MOLE’NERATION
刘欣珏 | SANCHIA LAU
聂郁蓉 |有耳UARE
魏腾飞 | JAMY WEE
郑萌泽 | SUPRAMOLECULE
李云梦 | CLAUDIA LI
李忞·张晓宇 | YVMIN
焦丽贤 | JILL CHIU
刘玉蕾 |慢茶
马思彤 | I:MWHOIM
邓鹤 |鹤工作室
黄斯赟 | SIYUN HUANG
周昱 | YUZZO
林晏德 | NILDET
冯寰 | HUE FENG
杜娟 |自在衣裳
导师“云”茶座
指导教师访谈:
余一萌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时装设计方向召集人
Q:能否介绍下今年毕业秀的情况?老师对于本届学生的作品有怎样的评价?
A:今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时装设计专业方向于2002年由吕越教授建立,迄今已20年, 2022年对于我们专业方向来说是值得纪念的、重要的一年。因此本次的发布将由2022年本硕18位毕业生及20年间自主创立品牌的20位毕业生共同呈现。
此次发布的主题为“多模态”,学生作品涉及多个维度,有对于智能交互式服装的探索,有对于动静态虚拟服装的尝试,有对于时尚产业现存问题的回应,有对于人工智能算法介入的应用,也有对于身份塑造的研究等等。作品媒介多元、形式多样,展现了从实体到流程到系统的多模态成果。值得特别一提是的本次我们的神秘毕业生——虚拟人元徕,她是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和领先的人工智能公司小冰共同研发出的超级自然虚拟人(AI being),由宋协伟院长及吕越教授共同指导,并以硕士研究生的身份顺利毕业。
Q:什么样的选题是在设计教学中鼓励的,有没有一些标准?
A: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自2016年起进行教学改革,主张打破专业壁垒,向内交叉,向外融合,进行跨学科教学的探索。设计学院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下,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设计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时装设计团队的教学方向遵循设计学院整体教学框架,鼓励学生基于时装设计本体,积极探索时尚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科技与生态之间的关系以及未来时尚产业可开辟的新兴细分方向,通过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拓展时装设计的边界,并将流程与系统纳入到设计成果当中,以设计驱动创新,以设计解决问题,以设计彰显态度。
Q:这次同学设计最重要的突破点在什么地方?
A:今年毕业生在整个毕设期间均未返校,全程线上与老师们沟通,面对疫情封控等种种不确定的因素,同学们依旧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选题、调研、实验、迭代、制作和拍摄等各项工作,这种精神是值得鼓励和赞赏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不乏有同学将实践和应用等各个方面转至虚拟场域,我觉得这是顺应当下时代发展和未来数字化趋势的重要实践。
Q:老师在帮助学生完成毕业作品的期间做了怎样的指导工作?
A:在毕业设计阶段,每位同学可以选择三位不同专业方向的指导老师,从而获得不同方向和维度的指导意见,其中一位为责任导师,责任导师的方向决定了学生的毕业出口方向。这种模式在保留了专业倾向的同时,确保了设计学院主张的跨学科教学的实施,为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实践带来了更多维度的可能性。
除去每位同学三位导师的日常指导工作之外,学院层面也于开题、中期和答辩这三个阶段组织了跨专业教师组对学生的进展进行审核和指导。
Q:毕业秀对于学校来说,对于学生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
A:对于院校来说,是为学生们准备的舞台,也是每个院校对外展示本校教学宗旨和理念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首先,毕业秀无疑是一种情怀,因为服装专业的特殊性,使得秀场成为了主要的展示途经,对于毕业秀的期待我相信是每位服装设计的同学都会有的,这是对自己四年学习的交代和最后的点睛之笔;同时,毕业秀也是同学们走出校门,向社会、向时尚行业业内人士展示自己的一个重要方式,与其说是一个结束,不如说是一个起点。
Q:您对指导的学生以后的就业有什么期待?
A:希望创业的同学能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争取闯出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希望工作的同学能够踏踏实实,稳步前进,不断探索更广阔的天空;希望继续深造的同学,能够持续学习,不断进步,为未来的每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5月18日晚20:00,浙江科技大学艺术设计与服装学院2024届服装与服饰设计毕业生作品发布会亮相“2024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40余位年轻设计师的96套设计作品及4名表演专业学生在北京751时尚广场“中央大厅”的T台上绽放出别样的光芒。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CFW服装设计”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CFW服装设计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CFW服装设计” 以及“作者姓名”,不得对本网站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站注明“来源:xxx(非CFW服装设计)”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网站与机构,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