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W服装设计网

上传作品

位置:CFW服装设计网 > 资讯 > 服装设计管理 > Raf Simons 个人品牌关停,设计师创造力究竟能否与商业世界趋于平衡?

Raf Simons 个人品牌关停,设计师创造力究竟能否与商业世界趋于平衡?

浦钰阳分享 2022-11-25 9.2W阅读

核心提示:不是落幕,更不是放弃。Raf Simons 的选择更应该被视为他对个人事业的适时调整,对时尚商业系统“形与势”的回应和判断。

不是落幕,更不是放弃。Raf Simons 的选择更应该被视为他对个人事业的适时调整,对时尚商业系统“形与势”的回应和判断。

正如威斯敏斯特大学男装资料室主任 Andrew Groves 表示,Raf Simons 的同名品牌是他过去 27 年里职业生涯中的源动力,更是他表达创意与自我、与世界沟通的重要方式。他还说道:“Raf Simons 关闭个人同名品牌的选择,我认为也是未来的一种前奏,未来必然还会迎来一些不同寻常、甚至令人惊喜的可能性。”

在时尚界留下诸多标志性创作的 Raf Simons ,业界当然并不陌生,但当他关闭了经营 27 年之久的个人品牌,彻底走入公众视野的他开始了真正意义的“破圈”,业内也应对这位设计师的选择开始新的思考和认知。

今年 54 岁的 Raf Simons  ,1968 年出生于比利时,1991 年毕业于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主修工业和家具设计,毕业后最初从事家具设计相关工作。而安特卫普六君子在国际时尚版图的影响力,以及毕业于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艺术系、十年后又担任教授的 Linda Loppa 对他的鼓励和提拔,Raf Simons 的职业生涯在从家具转向了时尚领域。

此后,Raf Simons 便逐渐在时尚领域大放异彩,自 1995 年推出个人同名品牌至今,还陆续担任过 Jil Sander、Christian Dior、Calvin Klein 的创意要职,自 2020 年起至今,他与 Muccia Prada 共同担任着意大利奢侈品牌 Prada 联合创意总监。

通过突破传统时尚框架的创作手法,Raf Simons 不断将极简主义、未来主义等美学表达方式转换为富有当代性、先锋性的设计概念与工艺剪裁中;在亚文化的影响、以及对传统男装的热爱,使 Raf Simons 通过不同当代青年形象的塑造,为传统男装带来了一次次突破、诠释出更加具有多样性的男性气质。

正是过去从美学到市场影响力等等方面的成绩,不仅使 Raf Simons 得到了众多评论家和媒体的赞许与关注,同样受到了众多时尚设计业内同行、及设计学者的认可。27 年来,Raf Simons 个人品牌分别与 Fred Perry、Kvadrat、Eastpak、adidas 等品牌开展过合作。

多位新锐设计师也分别对 Raf Simons 的作品表示肯定和致敬。比如设计师 Yueqi Qi 就认为,“他在过去的 27 年里把作品做到极致,无拘无束的表达自己。”“GDF 可持续设计师联盟”中的设计师 Susan 则认为,“引领文化趋势的 Raf Simons 一直都是理念清晰且强烈的,甚至在不同品牌做创意总监的时期也会注重创新,以新视角为品牌带来新的经典设计。”

来自市场一线的 Shine 多品牌店采购总监 Gary 也向 WWD 中文版表达了来自专业人士的认识和市场的反馈:“Raf Simons 作为比利时品牌有鲜明的风格,每一次新品发布秀在概念、创意上总是备受期待,来自世界各地的买手在他的秀场总能被创意震撼。”

同样正是因为他过去的丰富的创造力佳绩与来自时尚产业内的认可,当我们面对 Raf Simons 关闭个人同名品牌这件事件本身时,在如出一辙地哗然和惋惜之外,或更应看到事件背后所折射出的“形与势” -- 随着过去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尚产业发展演变,个人创造力始终与那些拥有着强大市场占有率、人群覆盖率、和集团化经营能力的时尚商业系统,不断碰撞、磨合、继而寻找一个趋于平衡的状态。

而不论是 Raf Simons ,还是同样离开了同名品牌的 Helmut Lang、Martin Margiela;以及同样身兼数职的 Karl Lagerfeld、Jonathan Anderson、Matthew M。 Williams 等设计师,在不断平衡个人创造力与商业系统的过程中,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一次次摸索、尝试、甚至停留,才能不断接近个人创造力与商业系统之间的平衡点。

事实上,那些在时尚商业系统中心与坚持个人先锋创意之间不断寻找平衡点的设计师,并不在少数。不同设计师个体的不同成长阶段,同时伴随着时尚商业系统、时代审美潮流的不停迭代演变,也呈现出了不同导向的成绩单。

但不论是任何一种导向和结果,并无优劣之分,却均可称之为经验之谈。

首先,即便同样是 Raf Simons,在他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既经历过初入时尚领域时的大放异彩、脱颖而出,通过与 Jil Sander 的合作获得更大范围的知名度和认可。但 2012 至 2015 年在 Christian Dior 的三年、2015 年至 2018 年在 Calvin Klein 的短暂两年职业阶段,则亲身经历了个人创造力与商业系统的磨合甚至压力。

在提前 8 个月与 Calvin Klein 结束合作协议时,PVH 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Emanuel Chirico 曾公开表示,在 Raf Simons 指导下经历品牌重塑的 Calvin Klein 是行不通的,并说道“Calvin Klein 205W39NYC 需要更加商业化,而 Raf Simons 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预算。” Raf Simons 本人则多次向外界表示过对于以商业主导的言论的反对看法。

而即便作为家族企业独立经营的 Prada 集团,拥有着相对独立的品牌创意和经营权,通过与 Muccia Prada 过去几季的合作,两人也均表示联合创意总监的搭档关系和风格契合度都较高, 在 2020 年合作开启后他们便曾达成共识 —— 表示并不认同时尚产业的商业成就理应优先于创造力这一点。但依旧值得注意的是,自 2020 年开启联合创意总监的搭档合作关系至今,仅仅不足三年时间,未来依旧是一条需要接受宏观市场和时尚商业主导形势考验的漫漫长路。

对于同时兼顾 Chanel、Fendi 设计要职,掌管个人同名品牌的 Karl Lagerfeld,作为 Givenchy 第七任创意总监、同时拥有个人品牌 1017 ALYX 9SM 的 Matthew M。 Williams,或是兼顾 Loewe 创意总监、及个人品牌 J.W。 Anderson 的 Jonathan Anderson 来看,他们所呈现出的,则是另外一条在商业与设计之间更加平衡的发展路径。

Jonathan Anderson 担任 Loewe 创意总监后,陆续推出了 Puzzle、Flemenco 等备受消费市场青睐的爆款手袋,一度成为传统奢侈品牌焕新的成功范本,同时也使 Jonathan Anderson 也曾被业界称之为在创造力与商业之间趋于平衡的设计师之一。

此后,通过 Jonathan Anderson 不断为 Loewe 注入的多元化的美学趣味、对传统工艺等艺术造诣的不断推进,以及透过产品线拓展为品牌带来的更高市场关注度和占有率,当然也不乏一系列集团化的经营传播支持,使 LVMH 旗下这个曾经传统的奢侈品牌 Loewe 在过去数年不断取得了显著的市场改观。

在发布 Loewe 2019 春夏系列时,Jonathan Anderson 曾表示,最初接手 Loewe 后先花了一整年的时间改造了上至品牌标识、下至新闻发布会呈现形式等方方面面,并说道:“我并不指望一夜间让 Loewe 改头换面,以前有人企图这么做过,但着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同时,我希望保留那些品牌与生俱来的东西。”

尽管早些时候 LVMH 从未单独公开过 Loewe 的业绩,但在 Jonathan Anderson 接手 Loewe 近 9 年后的 2021 财年报告期内,品牌全年销售额达到 4.562 亿欧元,同比增长 38%,相比 2019 年增长了 32%,大幅超过疫情前水平;2021 年经营利润达到 8225 万欧元,较 2020 财年的 550 万欧元增长约 14 倍,较 2019 财年的 4430 万欧元增长近一倍。

值得一提的是,或许是个人品牌 J.W。 Anderson 和 Loewe 在定位的差异性、创意的关联性等等多元因素影响下,由 Jonathan Anderson 同时执掌的两个品牌之间呈现出的火花,更多的是正向推动效应。正如业界既不乏称“J.W。 Anderson 因  Loewe 得到了更高的行业关注度”的谈论,也不乏“Loewe 因 J.W。 Anderson 获得了更高的社交活跃度”之类的说法。

至于自 1983 年起担任 Chanel 艺术和创意总监,同时也在 LVMH 旗下奢侈品牌 Fendi 担任创意总监超过 50 年的 Karl Lagerfeld,除了为这两家品牌留下诸多由其开辟的美学标识、以及颇受市场认可的高级时装现代化演变 —— 比如他为 Fendi 创作出代表着“Fun Furs”意涵的双 F Logo,并把品牌的皮草生意延展至成衣等多元化产品线;自 1983 年成为 Chanel 艺术和创意总监后,将这个曾一度面临失去活力的传统奢侈品牌打造成了最具盈利能力的品牌之一。。。。。。

更加注重综合“商业帝国“打造的职业发展路径,显然是另外一种创造力与时尚商业中心的平衡之举,但也同时保有了他自己同名品牌的自由与自在表达。

时尚产业永远需要拥有创意禀赋的设计师,时尚商业系统更需要更多具有先锋特色的设计师,为旗下不同品牌、不同产品线带来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延续。

这也是诸多由奢侈品集团或品牌举办的设计师大奖一直存在的原因;在品牌运营层面经验丰富且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的奢侈品集团在多方面发力市场的同时,也在以基金的形式孵化更多优秀创意人。

但在后疫情时代,不论是设计师还是时尚品牌,都在面临全新的挑战。一方面,是更严峻的市场带来需求端的改变,另一方面,通胀问题带来了成本上涨等问题。因此,如何正视个人创造力与商业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不断寻求平衡,势必依旧是未来全球时尚产业需客观面对的议题。

那么对于中国时尚产业而言同样如此,那些同样拥有着先锋创意特色的中国独立设计师在接下来的判断与调整,则关乎中国时尚产业在国际舞台的发展潜力及未来竞争话语权。

“艺术是感性的,商业是理性的,Raf Simons 之所以能成为大家心中无可替代的设计师这件事本身就足够说明他在艺术和商业中一直处于高度平衡的位置。而艺术与商业与我而言,就像弹钢琴,左右手的旋律是相辅相成的,是交融的。尽管市场变幻莫测,但作为独立设计师要在浪潮中站稳脚本是困难的。但其实,难的不是商业,而是在商业利益面前不随波逐流,难的是不甘于成为所谓的‘平替’。所以,Raf Simons 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人生的路很长,希望能在自己的每一个章节里果断潇洒。”

“在整体经济呈现下行趋势的时代背景下,Raf Simons 这种成熟度的品牌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去完成整体运营,而目前市场上同类竞品层出不穷,也不乏亚文化+年轻人态度的‘爆款’。在这种情况下,依托于成熟度更高的奢侈品“帝国”,既可以保护设计师的“艺术梦”,继续为更多人带来更好的作品,也不会让自己的品牌被市场和资本裹挟。对于设计师而言,始终应该坚持不盲目扩大规模,以市场的角度思考产品设计,创造贴合市场的的现象级作品,而当一件单品被更多人看见,其所代表的文化就会成为风尚和潮流。”

“Raf Simons 一定是做了他认为最快乐的选择。他在个人品牌的最后一季让很多学生去观摩, 让人感觉他在拥抱他的粉丝和一直支持他的媒体。在中国,近些年经济和消费都有新的走向,生活方式的不稳定,消费群体依旧前卫,作为设计师如何在其中实现平衡,是一个时代命题。我们会将服饰的中心放在国外,但生活方式、虚拟设计和体验感官方面依旧在国内同时发布。”

“设计师品牌都期望能做到在设计创作方面持续输出且同时做到品牌经营稳步发展。但我们也希望不被消费市场的主流喜好左右自己的设计,我们相信坚持品牌核心设计的精进,才能提高和强化品牌的大众认知。”

“Raf Simons 这个品牌不会从此消失,一定会在某个特定的时候获得重生。今天要造就一个百年品牌,难度极高。不仅需要创意上的无限延伸,还需要商业步骤结合创意输出节奏的清晰规划,让品牌保持持久的新鲜活力和魅力。今天中国的大部分设计师品牌,定位在轻奢,而且创意都是欧洲在引领我们的方向,这里面其实就有非常激烈的竞争而形成内卷。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变幻的市场环境下,我们选择前期先锋设计的设定,让品牌有艺术化的展现,逐步的价格调整机制,后期推出高定系列,同时举办品牌艺术、文化和潮流的展览,每年的商业化沉淀,都有清晰的战略规划和坚定步伐。”

“疫情影响下的零售市场,买手店乃至时尚行业都出现了许多隐藏问题,当成本上涨、生产复工、订货渠道、店铺运营等环节高频受挫的现况会让许多深层的问题浮出水面。Raf Simons 在除了日本以外的亚洲市场也并没有非常卓越的表现,所以此时决定关闭门店,对于设计师本人而言是一个理智的选择。”

Raf Simons 关闭个人品牌的第二天,有消息称 Prada 聘请 Dior 时装高级管理人员担任 CEO。另外,据 WWD 独家消息,乐蓬马歇里 Moynat 的店长也已被邀加入 Prada,负责法国、比利时、摩纳哥市场零售培训导师。或许,在许多显现的消息之外,还有许多业界卓群的专业人士正在被 Prada 收入麾下。

如 Prada 这样的“时尚大厂”在不断吸纳有才华的设计师。而在奢侈品和独立品牌之间,既有 karl Lagerfeld 那样二者兼得,也有像 Raf Simons 这样在27年之后做出新的选择,像 Céline 前设计师 Phoebe Philo 那样多年来始终传闻“即将发布个人奢侈品牌”,也有如“GDF 可持续时尚设计师联盟”里的成员一样,从奢侈品牌中走出来,坚持独立设计师路线。每一个选择的背后,都隐藏着个体对时代形势的判断。

审时度势,对每一个有才华的设计师而言,如何调整自己面对大形势的选择,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Raf Simons 提供了一种值得参考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并不唯一。随着时代的演变,更多创意人士涌现,未来还会有更多不同的选择,Raf Simons 个人品牌或许也将在未来卷土重来。但问题始终会指向一个核心本质 —— 个人如何与时代大形势相处。

来源:WWD 国际时尚特讯

相关资讯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CFW服装设计”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CFW服装设计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CFW服装设计” 以及“作者姓名”,不得对本网站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站注明“来源:xxx(非CFW服装设计)”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网站与机构,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移动应用
扫描关注art微信 art移动版 服装人APP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